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师生观看小学课程“众志成城”思政大课
上海,这座科技闪耀、充满生机的城市,曾在八十多年前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苦难。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后,一名浑身是血的一岁孩童坐在废墟中无助哭泣。“这是曾经发生在我们祖国大地上的一幕,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中国人,都在这场巨大的苦难中失去了家,甚至失去了生命。”今天(9月15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在全国同步开讲。屏幕上,主讲人、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周孙鑫讲到此处,不由哽咽。教室里,学生们屏住呼吸,听得格外认真、动情。
这堂思政大课由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其中,小学课程“众志成城”由上海思政课教师团队精心打磨,聚焦儿童视角引导学生建立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感性认知。
课程结束后,有学生泛着泪光说:“了解这些故事后更加爱惜胸前的红领巾了,因为这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还有学生感慨:“和平来之不易。”在思政教育专家看来,这堂课如春风化雨,将厚重历史种进儿童心田;课程紧扣“感悟”二字,用童言童语、具象场景与情感联结,让“抗战精神”从书本走向孩子的心灵深处。
大时代中,“普通人”的故事让“15后”同频共振
一节讲述沉重历史的思政大课,如何让“15后”同频共振?作为本次思政大课的备课组专家之一、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何宁说,就是要聚焦儿童视角,将“大道理讲小、小细节讲透、老故事讲新。”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能共情的故事去搭建历史与当下的连接乐配资,达成情感的同频共振。
“你们可以让村庄变成瓦砾,把人剁成肉泥,但消灭不了我的信仰!”1936年8月,年仅31岁的赵一曼被敌人残忍杀害。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赵一曼向押送人员要来纸笔,用被敌人折磨得几乎难以握笔的手,给远方的儿子写下一封绝笔信。看到这里,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四(5)班学生朱星潆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抹了抹眼泪。“赵一曼阿姨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却愿意为国家牺牲,她的信就像在跟我直接对话。”
从赵一曼的绝笔信到新安旅行团的少年足迹;从地道战中的军民同心到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每一个抗战故事都是一颗火种,照亮民族觉醒的道路。何宁介绍,备课组筛选历史素材时,聚焦有温度的事,侧重放大普通人的情感,让英雄变得可亲可感,让孩子们感悟何谓“众志成城”。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思政教师陈明青看来,这堂课的精妙,就在于用儿童的眼睛看历史,用儿童的方式悟精神。“它启示我们,红色教育不仅有宏大叙事,也要俯下身用孩子能感知的温度、能理解的逻辑,让‘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师生观看小学课程“众志成城”思政大课
技术赋能,“穿越时空”的他们让历史可亲可感
这节思政大课时长30多分钟,不仅涉及众多史料,面向的学生还覆盖了小学所有年级。如何让每个年级的孩子都能有收获、有所感?
从事思政教育13年,周孙鑫深感本次的教学任务不仅难度更高,责任也更大。为了让历史事实成为思政引领的硬支撑,备课组前后三次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集素材,多次联合党史专家、纪念馆讲解员共同备课、磨课,力求让每一个历史事实有出处、有依据。同时,为了避免课程成为历史故事的堆砌,备课团队不断创新授课形式,结合AI技术等,用多模态的呈现方式“具象化”破题。
在这节动人的课里,没有空洞说教,只有可触可感的“历史现场”:上海今昔对比的震撼、南站儿童血泪的影像、用AI技术复原的赵一曼染血家书的特写……这些细节,将“山河破碎”转化为孩子能感知的“疼”。
小学生史曜华与曾经参与“百团大战”的大太爷爷“跨时空对话”,更让历史从铅字变成有温度的真实。这种“具身认知”,让“众志成城”落地为“先辈是这样拼来的”深切体悟。
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五(5)班的杨浩毓说:“从前先辈冒着危险破袭铁路,现在我们能坐着高铁飞驰,这些都是先辈们奋斗而来的。我不光要记住这段历史,更要把团结、奋斗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里,以后用知识建设祖国,不辜负先辈的付出!”
课程通过视听情境、空 间情境和技术赋能构建沉浸式情境,如用空袭警报声、音乐等配合影像,实现虚拟-现实-跨时空的空间转换,互动环节还设计了“当小民兵化解地道战危机”等体验式任务。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庄坚俍说:“创设‘场景体验’与‘互动参与’相结合的任务情境,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实现知行合一。”
上海市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王莉韵表示,这节课启发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一定的情境,把知识还原到情境中乐配资,让学生能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真正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策上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