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感染病例猛增,埃博拉病毒走出非洲,从新冠到猴痘,近些年为何病毒侵袭人类愈加频繁?这背后的推手或许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在今天举行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健康: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过去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些公共卫生事件与气候变化有关,但现在已有研究和证据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健康: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现场
如果气温升高让疟疾重现温带,如果冰川融化释放出人类未知的“X病毒”,我们该如何应对?各国专家认为,要从整个社会系统层面增强传染病防控的能力与韧性,同时要加快创新药物和诊疗技术从实验室到产品的进程。
气候变化正让传染病“变强”盈亚配资
“欧洲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登革热,但未来疟疾也许将重新席卷欧洲。”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副主席、亚欧中东地区主任纳比尔·戈希尔在论坛报告中说,这绝非危言耸听。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中,登革热的全球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自2023年初以来,全球登革热相关死亡逼近历史最高水平。而导致登革热病例意外激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全球变暖,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主力”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扩散到了更多地区,特别是一些以前没有登革热的国家。
气温升高除了让虫媒分布地区发生变化外,戈希尔说,它还可能增强病毒的毒性和耐药性。比如,气温升高会使病菌、病毒和蚊虫生长繁殖加速,导致肠道疾病的爆发,“环境是抗生素耐药性形成的关键因素,如果为了抑制病原体,人们在畜牧业中使用更多的抗生素,最终会加剧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与此同时,冰川融化则可能释放出从未见过的新病毒,让人类面临更多未知传染病风险。戈希尔预测:“未来,50%的人类传染病形势会因气候变化而恶化,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死亡案例,一半会出现在非洲等欠发达及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公共卫生产品研发遭遇市场失灵盈亚配资
人类一度以为已经“征服”了传染病,可实际上却要面对更多的危机和挑战。
戈希尔说,过去近50年,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真正要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要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进行顶层设计”,也包括科学普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福在论坛演讲中提到,“谣言也是一种病毒,这种‘信息流行病’甚至比生物病毒传播更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福
然而,要对抗更新、更强的传染病,最直接的方式还是开发出合适的药物和诊断技术。“不过,公共卫生的药物和诊断试剂的产品化进程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司美格鲁肽问世不久就销量日增,而一些抗结核创新药推广十年还无人问津,“因为需要这类药物的,大多是负担不起治疗费用的人”。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龚文峰认为,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还需关注基层使用者的真实需求,比如开发村医、社区卫生工作者乐于使用的医疗产品。他表示,创新者往往不太了解中低收入国家人民的需求。无论是降低产品价格,还是提升产品质量、提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可及性,都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包括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实现。
关注全球健康,上海设立新机构
为回应公共健康领域未被满足、却受到急切关注的需求,一家名为“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的机构在论坛上宣布成立。
这是中国首家以全球健康为使命的新型研发转化机构,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起成立,首期五年研发经费由上海市和盖茨基金会共同提供,其中盖茨基金会提供项目赠款和技术支持,上海市提供相应经费和资源。
龚文峰希望,这家全新的研究院能成为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国家需求的全球健康产品的技术落地“催化剂”,成为帮助创新技术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桥梁,并撬动多方资源,打通关键环节,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首任院长何如意表示,研究院定位非营利组织,将面向中低收入国家,聚焦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以及妇女儿童健康等重要问题,“我们将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撑,促进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并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盈亚配资,为提升中低收入国家健康福祉、促进全球健康公平贡献力量”。
策上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